2月21日下午,水利系张楚汉院士开启《水利工程学科前沿讲座》第一讲——“水▪️,我们的未来”🛀🏼。这堂课采用了“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的在线授课方式🫰🏻:通过腾讯会议的“共享屏幕+主讲人小窗视频”的方式,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到张楚汉院士上课时的表情和手势🎨,听到张院士声如洪钟的讲解。在提问环节,同学们通过微信群以文字聊天方式提问👨🏿🔧,张院士通过腾讯会议实时回答🧘🏿。该课程在助教张磊🚭、江汇和其他同学的辅助下,同时做了应急方案“雨课堂+微信群”,雨课堂内同步翻页PPT👩🏼💻,在腾讯会议中断时立即启动语音和视频直播,切实做到简便且有保障。本次课程听课人数超过110人。

课前测试3次:确保设备稳定流畅
在得知要“直播”上课后🥳,张楚汉院士及时召集该课程的助教和自己的博士生🙎♂️,组建了微信群出谋划策🏌🏼♀️。据张老师的博士生说:“张老师上课前的两周非常重视在线上课的事情,每天都会给我们转发最新的通知和其他老师分享的各大在线上课平台的技术贴💅🏿。我们一起讨论学习后,就会一起测试体验,并不断优化上课的方案😹。”
2月13日,张楚汉院士和自己的几位博士生在新水利馆的办公室“模拟”了一次在线授课。在亲自测试后,张院士选择采用“腾讯会议+雨课堂”的形式开展本次授课,并用微信群辅助提问环节。
2月19日🦸🏽♂️,开课两天前😱,张院士到新水利馆再一次把PPT讲了一遍⛵️,并推敲各个部分所需的时间,以控制上课的节奏👨🏻💻。
2月21日🤛,上课当天,张院士提前来到新水利馆🌹🛒,跟自己的博士生在进行了最后的设备测试,确认视频画面和声音的流畅度。
直播开启后,虽然张院士看不到大部分同学的反馈表情🧑🏼🏫,但因提前排练过,所以对自己的发言基本做到镜头面前与听众面前无差别演讲。
直播90分钟:“我一讲课就来劲⇢!”
在硬件条件得到保障后🐮,最重要的是上课的内容。如果说技术设备是一堂直播课的“骨”,那么课程的内容便是这堂课的“魂”。“我一讲课就来劲🐭!”,张院士如是说。“技术在助教的协助下已经不是问题,最关键是如何在屏幕面前永葆激情,这才是上好一门课的秘诀。”
90分钟的课上,张院士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峻、水灾害频繁的“水情势”,从全球20个城市“水安全”的研究成果中选取国内南北不同的4个城市(北京、雄安👶🏽、深圳、上海)🧑🤝🧑,详细分析了这些城市“水安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课程还介绍了国外5个不同城市、国家或地区的“水安全”管理办法(纽约、洛杉矶🪘、新加坡🦹🏻、以色列、柏林)🗺,启发同学们探讨未来我国和全球“水安全”的解决之道📗。
课堂的最后10分钟🧎🏻♂️,张院士把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利用微信群的 “便捷性”👉🏼,张楚汉院士直接查看“群聊”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腾讯会议里实时回答🖍。
引发课后讨论,同学们给出“评价”
除了课上,微信群成为同学们课后交流沟通的平台,有不少同学针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课后,也有一些同学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
水博192的张才金同学说:“张老师的这堂介绍国内外城市水安全的课程,让我获益很多🆓。从中国的4个城市,到全球的5个城市,也讲了未来城市面临的水问题,包括南水北调的一些问题,很好地让我们对中国几个城市的水问题有了一定的框架认知和内容填充。中国的城市水问题📈,张老师讲得很清晰,其他国家的城市水问题,都是积极的方面,我们国家确实是需要向他们学习🚣🏽,但是我觉得也得表达出其他国家和我们国家存在的一样的水问题,有助于我们对世界水问题的共性有一定的把握🛰。”
水博192的杨菁菁同学说:“作为这门课的助教,我全程参与了张老师准备授课的过程🦽。张老师在上课前反复测试了数次🫄🏽,确定授课选用腾讯会议+微信群+雨课堂的方式😦🏅,以保证同学们的听课体验。从准备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张老师的认真、耐心💂🏽、好学与谦和🥄。对张老师感到由衷的敬佩🥠。”
工程博士刘意成说:“一堂课可以突破传统教室内的局限让更多人同时、异地受益,极大地拓展了一堂课知识的传授范围🏊🏼♂️。我在家里听了张院士第一讲《水,我们的未来》🏞。这是今年疫情下我听的第三堂课👇🏻,网络畅通、内容丰富、互动便捷、身临其境。每次听课都有深受鼓舞👨🏼🔧,催人奋进,似乎教学的“全网时代”即将到来🧎🏻♂️➡️。课程内容丰富,授课严谨详实🤹🏼♂️,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让我深感水利水资源工程建设是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保障🧑🏽。现阶段😺,以污水管网建设远未能实现全网覆盖👩🌾、大中型水库建设已经基本停滞近70年可以窥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大多数城市“水”相关的基础保障还比较落后,未来进入大发展时期的前景可期🛖。”
考虑到当前同学们是在家听的这堂课,在直播结束前👱🏻♀️🍣,张楚汉院士通过视频鼓励同学们在这段特殊的抗疫时期🤲🏽,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克服困难,抓好学习和研究工作👄。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在凯发平台园里跟大家进一步交流。